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即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不仅不能破坏自然,而且在管理自然物时,应使它们按自己固有的方式自由发展,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
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思想做了这样的总结和概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他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整体思维,从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出发来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一部分,人的生命和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
“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生态哲学家林恩·瓦特认为,具有深厚历史远渊源的中国文化中关于“人——自然”互相协调的观念,值得全西方人借鉴。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学者施韦兹对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天人关系和谐一致表示由衷敬佩和赞赏,认为这种哲学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的生态智慧,称赞它“伦理地肯定了世界和人生”,是“最丰富和无所不包的哲学”。
当今世界的许多学说和观点,皆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因为“天人合一”早就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归宿和最高境界。
自然界是一个按照自身客观规律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