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
在中国的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礼乐蔚然成风,那时的人们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谓之“昏礼”,也就是现代“婚礼”的最初形式。
没有奢侈的聘礼,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更不讲究排场。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礼服也不是现在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著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
由于中国人总以红色烘托喜庆、热烈的气氛,汉语词汇常用“红”表示吉祥、幸运、兴旺等。所以红色逐渐成为了婚礼的主色调。自从宋代开始,红色就成为民间一直崇尚的颜色,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中式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此外还经常会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寓意龙凤呈祥,乃“天作之合”。
在中式婚礼上放鞭炮也曾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禁止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在中式婚礼上,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仅盖住头顶。
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关于红盖头也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婚礼当天的上午,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要绕当地的吉祥路开一圈。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男家长辈。中午一般会在酒店举行仪式,请司仪主持婚礼。仪式结束后,酒宴正式开始,待到上鱼的时候,新娘要换上传统的龙凤褂跟新郎一起向每桌客人敬茶,客人都要说些祝福的话。
一般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新娘家人对回门都非常的重视,女婿还要给岳父岳母准备回门礼。女方设宴款待新女婿,这就是回门宴。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