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首先要确定学习汉语的目地(“目标”)是什么?
这将会关系到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学习,以及需要学习多久和达到怎样的水平。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和方法,都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足够的语言“能力”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地。
愿望就是你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愿望越强烈,内在驱动力也会越强劲。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学习多久和达到怎样的水平。
教学组织者不是为了灌输知识,
而是要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目地合理架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习者沿着正确的方向去主动探求。
语言是一种极其灵活和复杂的实践组合,“能力”要靠运用来体现;即在“做中学”,
进而实现从具备“能力”到完成指定目标的”能做”转换。
教无定式,重在实效。
传统的几种主要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以及沉浸法和TPR教学法等,
极大的丰富了外语教学手段,如在儿童开始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TPR教学法就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沉浸式教学法更是被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双语长期强化式训练的教学机构所首选。
然而任何归于简单化或单纯追求“最佳教学法”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任何单一的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
“后方法”理论就主张要充分考虑外语教学的各种复杂情况,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社会、教育制度等因素的重要影响。
“后方法”论者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化,将教学理论知识实践化。
外语教学应该是灵活、动态和开放的,各种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是教学组织者的不懈追求;
而学习者的自主性则有助于最大化地挖掘自我潜力。
掌握要领,事半功倍。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因此用何种方法加工处理信息十分重要。
语言能力的提升在于对新知识不断合理的重新建构和灵活运用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尤为关键。
比如汉字,这是一种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字本位教学法”抓住汉语最为根本的“字-词-句”特征,
因此,“遵循汉语之本来面目进行教学”会使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