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艺文化
[ 原标题:丝织技艺与丝绸文化 ]
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考古发现
(罗织物 公元前3650年 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
在河姆渡遗址(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时期 。
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距今4700多年的丝织品,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绢片是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2根和每厘米48根,证明中国的缫丝和织绢技术当时就拥有相当的水平。
1984年,河南郑州考古所在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了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这块罗织物距今已有 56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使文献中有关黄帝及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的传说在河南有了实物佐证。
早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丝绸就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奢侈品。考古人员在埃及一处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墓葬中就发现有丝绸。
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中曾两次提到丝绸,并称之为“最美丽的织物”,在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像身上,也同样披着柔软的丝绸长袍。毫无疑问,这些丝绸是经过波斯传过去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时,他们就发现波斯宫廷人人都穿着丝绸。
希腊kerameikos一处公元前5世纪的公墓里发现了5种不同的平纹丝织品,织法与四川丝绸相同。
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这些丝绸有可能是从成都途经云南、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运到印巴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
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蜀身毒道”,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也是富于盛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
中国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后,学者们注意到其中明显的印度地区和西亚文明的文化因素集结,于是提出南丝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开通的新看法,段渝认为其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4、15世纪,早于曾由丁山所提公元前6世纪,日本藤田丰八所提公元前11世纪等说法。
历代发展
商代(前1600—前1046)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有限,但已出现了提花丝织物,这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两宋民间丝织业十分发达,除作为农村传统手工业以外,城市中的丝织作坊大量涌现,民间机户的力量不断增长。到了明清两代,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影响
丝绸贸易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纺织技术的进步,这为后来的棉花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铺垫。
织锦将纺织品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它把蚕丝优良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丝绸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织锦最早出现于周朝的战国时期。
如果说纺织技术影响了工业革命,那么提花技术对信息革命则影响甚大。中国提花技术传至西方后,有人采用穿孔卡代替中国“花本”,制成动力提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可编程的穿孔卡就是现代计算机的前身。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
中国“四大名绣”的说法
湘绣
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至清末民初(20世纪初期),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中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尼纶等为原料,配以各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具有构图严谨、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的特色。绣品中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实用的日用品。
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蜀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粤绣
粤绣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等地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1979-1981年粤绣艺术品为国家提供出国展礼品达到250件,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
粤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绣品主要取材于龙凤、花鸟等,图案构图饱满、均齐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在针法上具有”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特点。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等。
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为何说“苏绣”别具一格?
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民众喜爱。
(苏绣-抚琴图)
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曾作为国礼馈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国家元首。
丝艺对汉语言与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
汉语中还有大量与这些字相关的词语,如:桑蚕、桑麻、蚕种、丝绸之路等。这些词语大都与蚕丝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出现了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衣锦还乡等 。
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陌上桑》、《白丝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