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艺文化-云锦
[ 原标题:丝织技艺与丝绸文化-南京云锦 ]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早在公元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织造云锦的操作难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用老式的提花木机来织造。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故而有“寸金寸锦”之说。
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云锦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繁杂,工序极多,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有很多谜一样的诀窍。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云锦是用金线、银线、铜线及蚕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的,金银使得云锦更显得富丽堂皇。尤其是“三色金”的使用,使得云锦的色彩更富于变化。如孔雀羽毛被织进云锦后,在光线的照射下,会折射出变化多端的色彩,显得异常华丽。
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如皇室龙袍、冕服,以及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
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
自上世纪50年代后,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
2013年3月30日,“南京云锦学院”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有了专门的科研和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机构。
在国际时尚舞台,从携手知名高级定制设计师 [ 劳伦斯•许 ] 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惊艳亮相,以及在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多套融合当代时尚艺术元素的高级定制云锦礼服的展出,云锦工艺已散发出独特魅力。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格调高雅,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 “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
云锦
云锦,产地南京,是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品,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
四川古称“蜀”,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蜀锦,工艺精湛、图案华美。
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宋锦
宋锦,产地苏州,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们及配偶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面料,便是产自苏州吴江的鼎盛丝绸。
南京云锦博物馆信息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主要展示有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以及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等。搜集、保藏了可供展示的专业实物资料970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云锦图稿资料2000余份,专业图书资料58000余册。
云锦博物馆的一楼有云锦产品售卖区,二楼有各种织机的模型以及云锦织造工艺的实体展现。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08:30 – 17:00
景区地址:南京市建邺区茶亭东街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