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
山西省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山西地区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宝的119处,位居中国第一。山西南部芮城县,传为关羽出生地,有中国最大的关帝庙。
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而韩国大思想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其法家前辈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集权主义法治思想体系,为地主阶级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赵国人,他援法入儒,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儒家关于王道和礼治的思想,又总结和吸取了法家推行霸道、实行法治的思想和经验,使他的新儒学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之需求的新学说。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山西的石窟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北魏至明清的石窟寺多达300余处,其中云冈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石窟,艺术价值极高。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自东汉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09年,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