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简介
拼音方案概要
最先拟定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是1605年在北京出版的《西字奇迹》,由意大利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制定的。这个方案是有系统地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开端。
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公布的,在那之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又比较有影响的拼音方案有三个: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26年发表)、拉丁化新文字。这三个方案的影响都非常大,其中尤以注音字母影响最大,从公布后即纳入小学教育,目前台湾地区还在继续使用这套注音字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26个字母排列先后顺序也遵从拉丁字母的传统顺序,从a起始到z结束。
用26个拉丁字母来记录普通话语音音素和音位,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因为字母总数比普通话音素要少,对此,方案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补救措施:
第一,用几个字母合起来表示一个音素,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方案》是用两个字母来合成一个新字母,一共有四组,即 zh、ch、sh、ng,这些音素都是用双字母表示的。
第二,使用附加符号。使用附加符号,就是在原字母的基础上附加某种符号,构成新的字母。这样,不用设计新的图形或借用别的文字体系中的字母,而又增加了新字母,解决了记音问题,而且在某些场合还可以省略附加符号,所以使用附加符号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在国际上也比较通行。
第三,一符多用。一符多用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字母读音,使一个字母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的音素,发挥多种功能,从而起到增加字母的作用。严格说来,作为 注音符号,最好一符一音,这样应用才方便。不过,由于一符多用既解决了字母不够用的问题,又不增加新字母,还可减少其它手段的运用,所以相比较而言,还是利大于弊。
声调符号
一声
|
二声
|
三声
|
四声
|
-
|
/
|
√
|
﹨
|
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或音节后。轻声不标。例如:
妈 mā
|
麻 má
|
马 mǎ
|
骂 mà
|
吗 mɑ
|
一声
|
二声
|
三声
|
四声
|
轻声
|
声调是汉语音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一 个音节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专门规定了声调符号。声调符号是继承注音字母的标调方式,这四个调号比较直观地显示了汉语普通话四声的高低升降特征。
隔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在字母系统之外另加一个撇点作隔音符号,区分音节界限,例如:pi’ao(皮袄)。隔音符号在注音中使用频率据统计不会超过千分之五。
国际应用
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中国提出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的提案获得通过;联合国秘书处1979年6月15日发出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要求从即日起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就意味着《汉语拼音方案》是国际通行的汉语拼写标准。
参考资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时间 1955-1957年)
编辑:Aldly(2016年3月1日)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