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语流音变
语流中,连着读的音素、音节和声调,由于受邻近音、语速及声音高低强弱等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物理性质上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语流音变。普通话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变调、语气词“啊”的变读、轻声、儿化。
(1)变调
(1.1)上声的变调
- 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读成阳平(35);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则有两种不同变调,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上声(21)。如“水果”“早起”等。
-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前面,读成半上声(21)。如“首都”“宝贝”等。
(1.2)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为53。例如“信念”“变化”等。去声字作为语流中的后字,也常常只读53。
(1.3)“一、不”的变调
- “一”和“不”在去声前,一律读成35。例如“一件”“不怕”等;
- “一”和“不”在非去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例如“一般”“不吃”等;
- “一”和“不”嵌在重叠的动词中间或肯定否定连用时,一律读轻声。例如“找一找”“去不去”等。
(2)语气词“啊”的变读
语气词“啊”受前一个音节尾音的影响会发生变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u”时,要读写作“哇”。如“苦哇”;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n”时,要读写作“哪”。如“难哪”;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ng”时,要读作nga,仍写作“啊”。如“娘哪”;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i(后)时,要读作ra,仍写作“啊”。如“是啊”;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i(前)时,要读作za,仍写作“啊”。如“次啊”;
- 当前一个音节的尾音是o、e、ê、i、ü时,要读写作“呀”。如“鸡呀”。
(3)轻声
轻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例如“跟头”“铁的”等,轻声音节均处于语音片断的收尾处。轻声的作用有两个:
① 区别词性和词义 如“大意”的“意”若读轻声,则该词为形容词,表“粗心”之义;若不读轻声,则该词为名词,表“大概意思”之义。其他如“孙子、对头”等。
② 区别词和短语 如“东西”的“西”若读轻声,则“东西”为词,表物品之义;若不读轻声,则“东西”为短语,表方位上的东边和西边。其他如“买卖、裁缝”等。
在普通话里哪些词要读轻声,有些可以从语法上加以确定。
例如:“的、地、得”、“着、了、过”等助词,“吧、吗、呢、啊”等语气词,“子、儿、头、们”等词缀,“上、下、里、边、面”等表示方位的成分,“来、去、出来、进去、下来、起来”等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叠音名词和重叠动词的第二个音节,都要读轻声。
(4)儿化
所谓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而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
(4.1)儿化韵的发音规律
- 音节末尾是a、o、e、ê、u的,原韵母直接卷舌。例如“刀把儿”“水珠儿”等;
- 韵尾是 i、n的韵母,儿化时失落韵尾,韵腹加卷舌动作。例如“小孩儿”“纳闷儿”等;
- 韵母是i、ü的,儿化时在原韵母后加er。例如“针鼻儿”“毛驴儿”等;
- 韵母是-i(前)、-i(后)的,儿化时原韵母直接换作er。例如“棋子儿”“豆汁儿”等;
- 韵尾是ng的,儿化时去掉韵尾,韵腹鼻化并卷舌。例如“药方儿”“门洞儿”等。
(4.2)儿化的作用
- 使词性发生转化,如“堆”是动词,儿化后成“一堆儿”,则是量词。“破烂”是个形容词,儿化后成“破烂儿”,变成了名词。
- 使词义发生变化,如“头”儿化后成“头儿”,意义由原来的“脑袋”变成了“头领、上司”。
- 表示细小、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如“老头——老头儿”“头发丝——头发丝儿”等。
本文引自 [ 汉语360 – 基础汉语 > 语音辅导(编号hy360-yy1608)]
原创:hanyu360团队 / 主编:Aldly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