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研究概况
本文引自我站原创电子书《汉语360语法-2016》( 编号 hy360yf171101 ),主编:Aldly
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二是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与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也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 |
国外语法学大致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
中国的语法研究可以推到很早的古代。古人在注解古书时就开始谈论句子结构。研究较早的是虚词,古人称为“词、助字、助词、虚字”,最早的虚词著作是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
从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开始,近代汉语语法学正式起步。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著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印欧语系语法学的影响。虽然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使一些学者养成了以印欧语语法学的眼光看汉语的习惯,理论体系的套用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我们认清现代汉语语法的真实面目。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特点的学说涌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以及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王力、吕叔湘和高名凯三位学者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起各有特点的三家语法理论体系。当时的对比研究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突破就是使名、动、形的词类划分与句法结构成分的关系脱钩。
王力根据汉语“与世界诸族语相异之点”而提炼出来的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的句式分类和能愿式、处置式、使成式、被动式、递系式等的结构规则都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叔湘某些方面的理论还进入了语言学发展的前沿,如有关动词单系、双系、三系的“系”的理论就比国外相关的配价理论要早十余年。
乔姆斯基等的转换、变换理论在五、六十年代曾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种思想也早已见之于我们四十年代的语法论著,吕叔湘先生关于句子和词组的转换、王力先生关于“把”“被”字句的转换等都已涉及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后,汉语语法学研究逐步走强, 先后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专著。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
朱德熙通过汉语和印欧语的对比,提出汉语的两大特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词组本位理论。
到了九十年代,对比研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路,这就是着眼于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考察它和语法结构的关系,一般简单地称之为“字 ”本位理论。它与以前的几种对比研究方法都有重大的差异。
以字为基础的对比研究透过以语义为核心的汉语特点的分析揭示隐蔽于它背后的结构原理,建立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对比研究,或者说,是一种深层的对比,牵一发动全身,涉及整个理论体系的调整和改造。
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词和句。两个基本结构单位形成双轨制的语法结构,相互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二轨合一才能造出符合交际需要的句子。词类和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构成印欧语语法结构的核心。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字,不存在双轨制的语法规律;是和印欧语系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可以比较,却最好不要完全套用。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