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客语)
编辑整理:Aldly(2018年3月23日)
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粤西等地)、新民话(广西等地)、广东话(土广东话)(湖南、四川等地)、怀远话(江西等地)、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客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华人社区。
因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语现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
有专家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省、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
客家话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为标准音的。梅州话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汉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与客家话在发音上没有很大差别的约占40%)。 |
《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当他们携带着这种优势语言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