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
编辑整理:Aldly(2016年3月27日)
(一)传统外语教学法
18世纪末,欧洲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学方法大多为 [ 语法翻译法 ] 。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更为语法翻译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而到了20世纪初,语言学家开始强调口语和语音训练的重要性,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 [ 直接法 ] 便应运而生。所谓“直接”,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直接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学生在大量听教师自然语言和看图片、幻灯、电影及其自己的活动中,边实践边说话掌握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即学生接触了大量语言现象后进行归纳。
直接法有利于增强外语语感,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对小学生和初学外语的成人,直接法在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方面效果良好。
然而,直接法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和结构,不适合于高中和大学外语教学。有些内向型学生在教师采用直接法时态度比较消极。
另外,过多外语迂回解释某一现象也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 听说法 ] 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形成的外语教学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运用于外语教学时,明确地将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听说法的倡导者认为,体现口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于使用书面语的读写能力,即口语为第一性,书面语为第二性。
听说法认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是第一语言干扰的结果,应将正确与错误的语言项目进行详尽的比较,及时纠错,以克服第一语言的干扰。
听说法虽然也提倡用外语上课,但它不象直接法那样完全排除母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词汇或语法结构,常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作简短解释,以免浪费时间。
用听说法培养的学生外语口语能力比较强,在运用外语时,语言结构比较规范。然而,大量机械操练、模仿和简单重复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过分强调听与说的能力,放松了培养读与写的能力。不仅影响了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而且也使进一步发展听、说能力受到限制。
(二)新型外语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听说法对立面,[ 认知法 ] 首先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提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
认知法的主要特征:
-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发现规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进而掌握规则。
- 反对机械模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知法要求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甚至每一练习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技能训练都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学习。
- 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
- 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
- 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
- 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使用认知法时,讲解语法必须恰到好处。若费时过多或讲解过于详尽,就可能走到语法翻译法的老路上去。同时,转换生成语法体系怎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认知法的另一个缺点是未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到了70年代,随着另一门新兴学课社会语言学的诞生,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交际教学法 ] 随即兴起。
海姆斯认为,离开了使用语言的准则,语法规则是毫无意义的。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是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实际运用语言等能力系统互相作用的结果。
1980年,加拿大的卡内尔(M. Canale)与斯温(M. Swain)发表了长篇论文“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交际法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系统总结了关于交际教学法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并提出交际能力应由以下三个方面能力构成。
此后关于交际能力的讨论一般都采用卡内尔和斯温框架,采用交际法的教学大多以此作为教学大纲的参考。
为了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交际法主张外语教学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交际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虽然使用交际法时不可能详尽讲解语法,但交际法并不排除语法教学。总体来看,交际法比较适合于外语中级水平以上的学生。
认知法和交际法的产生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标志着外语教学告别了传统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传统外语教学法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有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三)多样化的创新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起还产生了[ 沉默法 ]、[ 全身反应教学法 ]、[ 沉浸式教学法 ]、[ 整体教学法 ] 等众多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简要地介绍其中的两种。
[ TPR教学法 ]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教学法)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它强调要在真正的情景里面来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能理解后,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这是TPR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
由于指令可以派生出无数的句子,学生就在行动中边实践边学到很多词汇与语言结构。这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这一方法较适合小学生初学外语。
如果能把TPR教学法和其它的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就会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 沉浸式模式 ] 是在双语教育中首创的。196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地区率先实行法语沉浸式教学实验。这项实验从学前班一直进行到高中毕业,去的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并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等十多个国家所借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是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指它能否造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包括适当地、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归根到底是要使用和交流的。自然学习环境的缺乏和传统的外语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
沉浸法主张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沉浸法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双语教师。如双语属同一语系,例如英语与法语,培养与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时出现的矛盾比较容易解决;如双语差异太大,例如法语与汉语,那么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又都带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外语教学目的是多元的,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与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和加以整合才能更好的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