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艺术
编辑整理:Aldly(2018年3月29日)
书法是汉字在日常使用和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展现着无穷的魅力。
甲骨文为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流传之书迹,其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说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甲骨文由此而得名。
甲骨上的文字排布或整齐或错落,文字变化虽大小不一却均衡对称,线条或纤弱或刚劲。从书法的角度审视,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章法、结体、用笔。
甲骨文采取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竖式排列方式,这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和规矩,影响了中国汉字书写方法几千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改正自左而右横式的排列方式。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自此表明书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许询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人雅士,相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众人赋诗多首,便推选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兰亭序》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强调整体和谐。书法的境界也是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西安碑林
“书至初唐而极盛”,文化繁荣的唐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
创建于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博物馆,被誉为“书法艺术的故乡”,而碑林兴起的源头就是对唐代《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的保存。
《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
《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尚书》、《诗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经书,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石刻经书,被称为 “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玄秘塔碑》局部碑文)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