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1. 词的概念与分类
本章节引自我站原创电子书《汉语360语法-2016》( 编号 hy360yf171101 ),主编:Aldly
一、词的概念
词是由语素构成,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如:人、火、时间、打、跳、电、电脑、电视、水、水稻等。
汉语的主要构词形式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单纯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现代汉语单纯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节单纯词:天、地、人
2.双音节单纯词:崎岖、橄榄、蝴蝶、咖啡、葡萄、琥珀
3.三个音节及以上的单纯词:高尔夫、迪斯科、麦克风、奥林匹克、阿司匹林
(二)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也有称作词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汉语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1.复合式
(1)并列型:人民、学习、途径、价值、方圆、始终
(2)偏正型:手机、汽车、雪白、高山、小说、汉字
(3)动补型:提高、说明、埋没、说服、打倒、延长
(4)动宾型:命令、鼓掌、动员、管家、扫地、投资
(5)主谓型:地震、年轻、夏至、自觉、眼熟、嘴馋
2.附加式
(1)前缀型:阿姨、老师、初一、第三
(2)后缀型:桌子、木头、作者、花儿
(3)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构词型:老娘们儿
3.重叠式
(1)重叠同一语素:爷爷、爸爸、妈妈、宝宝、星星
(2)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词:乐呵呵、亮晶晶、红彤彤、美滋滋、喜洋洋
(3)重叠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构成一个词:毛毛雨、泡泡糖
(三)缩合词(缩略词)
1.取全称中心词: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并列几个全称名词中的修饰成分再加上中心部分:动植物(动物、植物)
3.提取短语中各词的第一语素:地铁(地下铁路)
4.用数词概括几个方面: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二、词的分类
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词的用法以及词与词组合的结构规律。同属一个词类的词,其主要语法功能一般相同。(某个词属于哪个词类,叫做词性。)
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 词的造句能力,即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能充当什么样的成分。
根据这一语法特征,可以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例如,老师和学生配合得很好。“老师、学生”作主语,“配合”作谓语,“很”作状语,“好”作补语,因而它们都属于实词。“和”“得”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属于虚词。
2. 词的组合能力,即能跟什么样的词发生组合关系,不能跟什么样的词发生组合关系。
实词和虚词的继续分类就是根据词的这一语法特征来进行的。(见下表)
3. 词的形态变化,是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方式。像“来头、想头、看头、作者、读者、画家”这些词带有“头、者、家”之类的后缀,一般是名词。但汉语绝大多数的词没有这类形态变化的标志,在给词分类时,词的形态变化只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标准。
汉语中还有两类模拟声音的特殊词:象声词和叹词。象声词和叹词大都没有具体意义,只是模拟某种特定的声音。但在功能上,它们有时又可充当句法成分。象声词和叹词可看作介于实词与虚词之间的特殊词类。
词的分类 | 例词 | |
实词 | 名 词 | 人、书、桌子、车辆、河流、邮局、故宫 |
动 词 | 走、来、说、讨论、吃、研究、学习、抵抗 | |
形容词 | 好、冷、热、长、短、多、碧绿、伟大 | |
数 词 | 一、十、百、千、万、亿、零、两 | |
量 词 | 个、只、件、尺、斤、趟、次、张、块 | |
代 词 | 我、你、他、这、那、这儿、那里、那些、哪儿 | |
副 词 | 不、很、都、必定、曾经、突然、立刻,从来 | |
虚词 | 介 词 | 把、被、从、按照、除了、关于、为了、由于 |
连 词 | 和、跟、同、与、及、或者、此外、并且、因为 | |
助 词 | 的、地、得、着、了、过、吗、呢、吧 | |
拟音 | 象声词 | 砰、咚、滴答、叮当、扑通、唧唧喳喳 |
叹 词 | 唉、哼、哦、嗯、哎哟、嗨 |
三、汉语的“字”、“词”、“音节”、“语素”
汉字是书写符号,“字”是文字单位。而“词”是从语义角度上来划分的,即词是语言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如果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音节是我们听觉可以感受到的最自然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有一个或者多个音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每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也就是说,汉字记录的是音节,而不是音素。
一个汉“字”一般对应一个音节,如果能够独立使用的话,就是一个“词”。能否自由运用就是词和语素的根本分界。
附录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有哪些改进?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最初是受西方语言学中词类划分的影响,但汉语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依据词汇丰富的形态变化的划分标准并不适合汉语词类的划分,而是需要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分类。现在大多认同的汉语词类分类的标准是以“语法功能标准”为主。
纵观汉语词类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的改进表现在:
1.标准的多重化
很多学者通过深入探求,逐渐由寻求单一的划分原则发展到今天的多重标准(主要的有三条),同时还找到了其他的辅助性手段,从而使词类划分问题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决。
2.分类更加精细
如依据汉语特点,吕叔湘把“语气词“单独列为一大类,《语法讲话》中又把量词单独立为一类等。此外,词的小类划分也越来越多。
3.多角度切入
传统的研究多从意义的虚实出发,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现代则更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比如依据功能属性把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等,也给语法教学提供了不少方便。
关于离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最早是由李清华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提出的。认为离合词是词而不是短语,后有人认为是短语,有人认为既是词又是短语。但从对外汉教的角度来说,更趋向于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词。
现代汉语的“离合词”,这种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
理发——理了一次发 鞠躬——鞠了三次躬
站岗——站了一次岗 洗澡——洗了两回澡
应该认为合的时候是一个词,分的时候是两个词。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同义形式代替它们。这种情况是有限度的,不能任意类推。
副词的归属问题
从汉语语法史来看,副词的归属一直存在着分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用来划分词类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如早期从词意的角度分类,由于副词的词汇意义不充实 ,相对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来说,意义虚化,所以被看作虚词;而现在大多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给词分类的话,由于副词可以做句法成分,所以会把它归入实词。
如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归纳了副词的主要语法特征,比如副词常常做状语等,于是就把它归入了实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