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3. 虚词
本章节引自我站原创电子书《汉语360语法-2016》( 编号 hy360yf171101 ),主编:Aldly
一、介词
介词是用于名词性成分的前边,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意义的虚词。介词种类繁杂,通常根据它与介词短语中的语义特征分别为以下几种。
(1)表示时间、处所:从、自从、往、朝、沿着
(2)表示方式:按、按照、依照、通过、根据、以
(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关于
(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非
(7)表示被动:被、叫、让、使
(8)表示比较:比、和、同
介词的特征
1. 介词主要功能是与名词性成分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作状语、补语、定语。
比如
(1)他 [从车上] 下来(状语)
(2)他工作 [到晚上](补语)
(3)[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定语)
2. 从语义上看,介词的功能在于引出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相关的对象、时间、处所、范围、依据、方式等。
比如
(1)被人打了(表施事)
(2)对大家负责(表与事)
(3)比过去更好(表比较对象)
(4)用刀刻(表凭借工具
(5)在图书馆看书(表处所)
(6)按规章办事(表依据)
部分介词和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完全脱离动词的纯介词为数不多(常见的只有“把、被、对于、关于、至于”),像“在、比、给、拿、跟、管”等,用在不同场合,词性也会不同。比如“他老跟着我”(“跟”作动词)、“我跟他学开车”(“跟”作介词)。
动词和介词的主要区别在于:
1. 介词不能带“着、了、过”表示动态,动词可以。
(1) 我给了他一封信。 (动词)
(2)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介词)
(3)他拿我开玩笑。 (介词)
(4)他拿着书。 (动词)
由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一些介词至今仍带有动词的某些痕迹。如介词“随着、为了、通过”等中的“着、了、过”,虽然从语源上看,它们是由动态助词虚化演变而来的,但现在一般被看作构词语素,当属词法范畴。 |
2. 多数动词可以重叠,可以带补语,介词不能。
比如
(1)咱们比比看(动词)
(2)咱们比一下(动词带补语)
(3)我比你高(介词)
二、连词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根据连接成分的不同,可以将连词分成两类:
1. 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比如“和、跟、同、与、及、以及、或”等。
2.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比如“虽然、尽管、然而、因此、所以、并且、而且、还是、由于、因为、只有、不管”等。
一些连接分句与句子的连词,也可以连接词或词组。比如“并且、或、或者、而”等。
连接分句和句子的连词,可以单用,也可以跟另一个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对使用。
比如
(1)这里已是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单用一个连词)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连词配对使用)
(3)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能学好(连词与关联副词配对使用)
连词的特征
1.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连接词、短语、分句,表示被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不起任何修饰或补充的作用。
2. 连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3. 连词没有任何变化形式,不能重叠。
4.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和、跟、同、与”这四个词,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兼有两种词性。
三、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之上,表示结构关系、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助词可分为四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
1.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作用是把词语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某种句法结构关系的短语。常用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所”。(“的、地、得”都念轻声“de”)
“的” 经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比如“伟大的祖国”、“讨论的结果”。
“地” 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比如“慢慢地走”、“渐渐地暗下去”。
“得”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它后边的词语是补语,比如“记得很清楚”、“热得直冒汗”。
助词“的”还经常附在其他词或词组后面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词组,可以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比如:
(1)吃的和穿的都不缺(作主语)
(2)这本书我买的(作谓语)
(3)你的车该换新的了(作宾语)
“所” 多用于书面语,附加在一个词语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是汉语里把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手段。比如“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字词组修饰名词要带“的”,被修饰的名词在意念上是前面动词的受事。比如:“我所认识的人”、“他所了解的情况就是这些”。以上两句,口语里可以不用“所”,意思相同。
2. 动态助词:汉语没有表示动作时态的形态变化,在表达动作进行的阶段时,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常用动态助词有“着、了、过、来着”。(“着、了、过”都念轻声。)
“着” 用在动词之后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以加副词“正”、“在”或“正在”,句末常有“呢”。比如“考试在进行着”、“他们正开着会呢”。“着”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时间上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过去或将来。
比如
(1)现在雨正下着呢,你待一会儿再走。(现在)
(2)那天他来的时候,雨正下着呢。(过去)
(3)明天上午八点我正开着会,哪有时间去呢?(将来)
“着”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这时动词前就不能加“正、在、正在”,比如“门还关着呢”、“他戴着一顶草帽”。
“了”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既可以是现在完成,也可以是过去或者将来完成。
比如
(1)那天我下了课就去图书馆(过去)
(2)我下了课来到了图书馆(现在)
(3)明天我下了课就去图书馆(将来)
“了”加在形容词之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实现或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如“人老了、“头发白了”、“苹果红了”。
“过” 用在动词后面,可表示动作的完毕,比如“吃过饭再走”;也可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动词前可加“曾经”、“已经”,比如“我看过这本书”、“他曾经去过新加坡”、“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
“来着” 用于口语,表示曾经发生过某种事情,用在句末,句中动词不能带“了”、“过”,比如“刚才他说什么来着”。
3.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各种语气。“啊、吗、呢、吧、了、的”是汉语的六个基本语气助词,其他一些语气助词,大都是从这几个语气助词派生出来的语音变体或形式变体。
汉语句子的语气主要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语气的表达除了借助于语调、语气副词和叹词外,主要还是借助语气助词,而且这些手段可以配合使用。
同一个语气助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比如“她还没来呢。”(陈述)、“我的钥匙呢?”(疑问)。
不同的语气助词也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气,比如“他还没有回来吗?”、“他还没有回来吧?”、“我到底怎么办呢?”、“你明天去哪啊?”,“吗”、“吧”、“呢”、“啊”都用来表示疑问,不过在语气的强弱舒缓和疑问的焦点方面有些细微差别。
语气助词可以单用,也可以多个连用,比如“你们都已经知道的啊?”,连用的各个语气助词虽然还保留着自己原来的语气,但重点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助词上。
4.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构成比况词组,表示比喻或说明情况相似,在句中主要作定语、状语、补语,有时也作谓语。
比如
(1)雷鸣一般的掌声(定语)
(2)飞也似的跑来(状语)
(3)高兴得像小孩似的(补语)
(4)他几天没吃饭似的(谓语)
助词的特征
1. 不能脱离其他语言单位而独立使用,粘附性强。
2. 助词本身不表示实际意义。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