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家文化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关于老子生平的史料很少,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出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最后不知所终。
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便是“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老子预言,人类只要放弃偏见,具备包容万物的玄德,认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世界就会大顺。(“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其中以黄老派最盛。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
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与列子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入世”倾向。
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只能在哲学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其间道家实力盖过佛教与儒家。到了元朝,道家被边缘化。
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
人们所称的“老庄之学”,本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由于“道家”在战国就已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倾向;而到战国中后期、秦汉以后更趋复杂,所以,不能简单、机械地把“道家”与“老庄”“道教”混为一谈。
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的主要思想著作
道家典籍繁杂,除了老子的《道德经》外,比较有影响的重要典籍还有《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
《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该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齐物论》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养生主》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
《列子》
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如《列子学射》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黄帝四经》
1973年轰动世界华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这就为研究和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黄老学说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是道家最重要流派之一。《黄帝四经》是该学派的经典之作。
《黄帝四经》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它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
《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经》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经》则主要讲宇宙观。其建立学术的出发点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统治百姓。
道家与道教
道教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 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
2. 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3. 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4.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5. 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