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却勤奋好学,十五岁即“志于学”。自20多岁起,就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然而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错综复杂,踌躇满志的孔子没有得到更多的机会去施展才华,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 鲁国大治。然而好景并不长,由于孔子的作为损害了个别权贵的利益而开始受到排挤,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他这次真正参政的时间也只有四年多。
在接下来的14年里,孔子带着众多的弟子东奔西走,在列国中进行政治游说,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却终不得志。后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这一年,孔子68岁。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为《周易》作注释;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孔子死后,其弟子把孔子及与弟子们相关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辑成册,这就是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它成为了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西汉学者戴圣编辑的《礼记》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
宋朝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亚圣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书合称“四书五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先儒思想
孔子开创的先儒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有这样修养的人才能施行仁政,此谓“人治”。
责任感、节制与忠孝思想,以及中庸之道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这也是“后儒家思想”、“新儒家思想”所继承和发展的思想体系。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或许从“程朱理学”—新儒学中也得到某种启示,他确信东西方两大文明必然可以找到沟通的桥梁。
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却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脩”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孔子最早指出人的天赋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孔子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的品行
学而不厌
孔子在学习方面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方才罢休。
发愤忘食
孔子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这个人啊,发愤起来就忘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就别人的坏事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