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湖湘文化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文化。
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在荆楚文化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时拓新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如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礼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爱国上比中原文化表现得要更为强烈深沉。
再如楚国首创县制,就是在制度层面的重大创新。北宋蕲州罗田人毕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印刷技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发起主办的“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最终确定了十位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杰出人物,其中古代4位,近代6位,分别是:屈原、周敦颐、张栻、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
世界文化遗产 – 武当山
武当山 ,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
明代,武当山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
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绵延140里,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乃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 土司遗址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这次申报的三处遗址为中国规模较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且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至今,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居民仍传承着各自典型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2015年,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生活在中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