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到了汉代茶已成商品,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宋王安石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中国现有17省,900余县产茶。2014年,中国茶叶产量209.2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41.6%,茶叶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文人雅士,品茶论道。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既有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又有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内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待人接客礼仪,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代陆羽在《茶径》中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如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献艺、以茶健身、以茶制药等等。
[ 老舍茶馆 ] 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建于1988年, 位于西城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3号楼。古香古色、京味十足。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品用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茶艺
茶艺是茶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氛围等一系列内容。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
潮州工夫茶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2015年,“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出台,共有21道程序。
现在普通百姓已将饮茶融入成生活的一部份,就没有那么多讲究,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
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其中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
中国的“十大名茶”
在过去也有多种说法,如最早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对中国名茶评比结果:西湖龙井(因它产于杭州市西湖区的龙井村而得名)、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境内的大别山区)、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山)、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的山区)、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市)、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
上海世博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正式入驻世博会联合国馆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分别是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湖南黑茶、武夷岩茶(天驿古茗大红袍)、润思祁门红茶、一笑堂六安瓜片、天目湖(富子)白茶、张一元花茶等传统名茶。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