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中国四川地区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其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明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有被称为“世界铜像之王”的立人像,该铜像采用分段嵌铸法铸造而成,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制作精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
还有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以及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和玉石器等,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古中原文化迥然不同,这不仅是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而且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金沙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
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记录,其中多次提到了“蜀”。
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曾参加了武王伐纣战争的鱼凫王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现在的成都平原、汉中盆地为其属地。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国吞并灭亡。
巴人与巴国
(重庆巴人博物馆)
夏代以前的巴人源头,学术界如今争议颇大,至夏禹时期,巴国加入夏王朝,成为夏王朝的诸侯之一。
古代巴人是由多支族群所构成的来源多元化的亚民族集团,其中的每一支系都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支系的来源不同,所以各个支系关于其自身来源的传说自然也就不同。
商周时期,巴人以江州为都城(重庆渝中区),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包括今重庆全境、川东北、川东南、湖南西北、湖北西南、陕西南、贵州北等地。
巴文化是重庆的根系文化,为追溯千年巴文化历史渊源,2006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兴建了巴国城,内设有巴文化博物馆、巴国文化研究中心、巴国文化广场、巴国湖中舞台、巴国历史人物雕刻、巴国传奇雕刻等。
南方丝绸之路
(本图引用自“四川省艺术品研究会” – 南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发行的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著和一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外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出土的海贝、象牙等都不是本地所产,学者们注意到其中明显的印度地区和西亚文明的文化因素集结,于是提出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开通的新看法,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段渝认为其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4、15世纪。
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蜀身毒道”,是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也是富于盛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丝绸织造就已达到相当水平。印度考古学家乔希指出,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湿婆神的出现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商代。
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这些丝绸有可能是从成都途经云南、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运到印巴次大陆,然后转手到达中亚的。
希腊kerameikos一处公元前5世纪的公墓里发现了5种不同的中国平纹丝织品,织法与四川丝绸相同。
蜀锦和蜀绣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
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
蜀绣作品《交子行市图》以世界第一张官方纸币“交子”的制作、流通为主题,以宋代成都特有景观散花楼、摩珂池、解玉溪、东大街等为场景,以川西民俗生活为内容,画卷全长六米,仅人物就多达500多个。该幅作品由10多名绣娘耗时半年多绣制而成。
被UNESCO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
青城山与都江堰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青城山与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青城山名胜古迹很多,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诗画词赋处处可见,有优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在谷地中突兀而起的山峰,海拔高达3000多米,有“秀甲天下”之美誉。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
峨眉山有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群,金殿、银殿、铜殿气势雄伟;也有世界最壮丽的自然观景台,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六大奇观。金顶,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朝拜中心,是佛在人中、人在景中、景在佛中的人间天庭。
峨眉山有多达1600种的药用植物,超过3000种的高等植物,2300余种动物,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并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
1999年在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独特的自然生态
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
它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78年建立,1988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