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 ” 俗名契此,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幼孤,八岁时由浙江奉化长汀农人张重天收养,故名长汀子。成年后,入大桥岳林寺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
多言他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性格豪放,喜结善缘。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或许把袋子拿起就是烦恼,放下就是福德。不禁叹之,“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总是有很多,老也拿不光。
布袋里面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此谓禅机。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契此端坐在一块盘石上,并偈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有所觉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 [ 弥勒佛 ] 的化身。
契此圆寂后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 ……
到了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元符元年,赐号为“定应大师”。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中国的布袋和尚形象,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在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光头、双耳垂肩,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常常会被他欢快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他的整个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笑。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养,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被他的笑所净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笑容间感受到纯真的幸福。
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
心怀善念者,人人皆为佛。在中国民间,人们更喜爱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佛,因为他亲切、和蔼而平易近人。
[ 弥勒佛 ]
弥勒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
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
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未来,那个和平美好、丰盛安乐的家园,正是人们所盼望的;不管她有多么遥远,那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